234年八月炒股杠杆是啥意思,五丈原上一代名相殒落,整个蜀汉为之震动。丞相诸葛亮的死,不仅让北伐大业戛然而止,更在成都朝堂掀起了一场看不见的政治风暴。当大臣们提出为诸葛亮立庙纪念时,刘禅的态度让所有人意外:拒绝。第一次拒绝还能说是悲伤过度,可第二次再提起时,这位后主依然摇头。一时间,朝野哗然。是这个"扶不起的阿斗"真的对诸葛亮怀恨在心?
白帝托孤,十七岁君主的政治囚笼223年四月,白帝城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。刘备病重,自知时日无多,把17岁的儿子刘禅叫到床前。这个场面充满了戏剧性:一边是垂危的开国皇帝,一边是青涩的少年储君,还有一个45岁正值壮年的托孤重臣诸葛亮。
刘备的托孤遗言今天听起来还是那么震撼:"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"这话说得够直白,翻译过来就是:诸葛亮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,如果我儿子能扶,你就扶;如果扶不起来,你就自己当皇帝吧。
展开剩余92%听到这话的刘禅是什么心情?史书没记载,可想象一下:自己的亲爹当着自己的面,对别人说"我儿子不行你就替代吧",这得多尴尬。更要命的是,诸葛亮当场就跪下表忠心:"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"这个表态听起来很感人,实际上给刘禅套了个无形的枷锁。从此,这个17岁的年轻皇帝就生活在诸葛亮的巨大阴影下。
诸葛亮接手蜀汉政务后,展现出了超强的控制欲。《三国志》记载:"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。"什么意思?就是从国家大事到鸡毛蒜皮,全都得诸葛亮点头才行。这种工作方式在今天看来就是典型的微观管理,连皇帝的权力都被架空了。
刘禅名义上是皇帝,实际上更像个吉祥物。每天上朝,大臣们汇报工作,可决定权都在诸葛亮手里。刘禅想插句话?诸葛亮用眼神就能让人闭嘴。这种感觉,就像现在的公司里,老板的儿子被安排了个总经理的位子,可实权都在职业经理人手里。
更让刘禅郁闷的是,诸葛亮还特别爱教育人。每次决策,都要给刘禅上一堂政治课,从治国理念讲到具体操作,从历史典故说到现实考量。这种"导师式"的相处模式,让成年后的刘禅越来越不舒服。
227年,诸葛亮上《出师表》要去北伐,那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,可字里行间透着一种不信任。"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"这话说得很直白:刘禅你要听话,别学汉朝那些昏君。
北伐开始后,诸葛亮长期在外征战,刘禅终于有了一些自主空间。可每次诸葛亮回成都,那种窒息感又回来了。朝中大臣分成两派:诸葛亮的人和皇帝的人,这种分化让刘禅意识到,自己需要建立真正的权威。
十一年的君臣共处,表面上和谐无比,实际上暗流涌动。刘禅在学习如何当皇帝,诸葛亮在实践如何治国,两人的关系看似师生,实则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权力博弈。这种微妙的关系,为后来的立庙风波埋下了伏笔。
五丈原星落,政治格局大洗牌234年八月的五丈原,一场秋雨过后,空气中弥漫着肃杀的气息。蜀军大营里,54岁的诸葛亮躺在病床上,知道自己时日无多。这一次,再也没有什么神机妙算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了。
诸葛亮的死讯传到成都时,整个朝廷都懵了。这个掌控蜀汉政局十一年的铁腕人物,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人世。刘禅接到消息时的第一反应,史书没有详细记载,可从后续的处理方式看,这位后主表现得相当冷静。
按理说,丞相去世,皇帝应该悲痛欲绝才对。可刘禅的反应有些出人意料。没有号啕大哭,没有追悔莫及,而是迅速召集朝臣商议后事。这种冷静,是政治家的成熟,还是内心的释然?恐怕只有刘禅自己知道。
诸葛亮死后,蜀汉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原来那个"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"的时代结束了,刘禅终于可以真正当家做主。这种感觉,就像被管制了十一年的成年人,突然获得了自由。
刘禅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追谥诸葛亮为"忠武侯"。这个谥号选得很有意思:"忠"字体现了对诸葛亮忠诚的认可,"武"字肯定了北伐的军事成就。从表面看,这是对诸葛亮的最高褒奖,可仔细琢磨,这个谥号也暗含着某种微妙的态度。
为什么不用"文"而用"武"?诸葛亮的政治成就难道不如军事成就?这个选择耐人寻味。也许刘禅想表达的是:诸葛亮在军事上功勋卓著,可在政治上,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。丞相一职的处理更能看出刘禅的政治智慧。诸葛亮死后,刘禅没有再设丞相,而是设立了大将军和大司马两个职位,分别由蒋琬和费祎担任。这种安排明显是在分散权力,避免再出现一个权力过大的"超级大臣"。
蒋琬接手军政大权后,发现工作模式完全变了。以前诸葛亮时代,皇帝基本不参与具体决策,现在刘禅要求所有重要事务都要经过自己同意。这种变化让朝中老臣很不适应,可也不敢公开反对。
更有意思的是,刘禅开始重用一些在诸葛亮时代不太受重视的人才。这些人没有"诸葛亮派"的标签,更容易被刘禅掌控。朝堂上的权力格局悄然改变,从"诸葛亮说了算"变成了"皇帝说了算"。
在处理诸葛亮遗留政策上,刘禅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想法。北伐政策被暂停,国力开始向内政建设倾斜。这种调整表明,刘禅对诸葛亮的一些做法并不完全认同。
可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。没有了诸葛亮的强力控制,朝中开始出现一些松散的迹象。有些大臣觉得新皇帝好说话,工作态度也没以前那么严谨了。刘禅意识到这个问题,开始思考如何在宽松和严格之间找到平衡。
诸葛亮的死,对刘禅来说既是解脱,也是挑战。解脱的是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治国,挑战的是要证明自己确实有治国的能力。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,立庙的问题被提了出来。
立庙之争,礼法与情理的较量诸葛亮去世半年后,成都的政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。可就在这时,朝中有大臣提出了一个建议:为诸葛亮立庙纪念。这个提议一出,朝堂上的反应很有意思,有人赞成,有人沉默,有人偷偷观察刘禅的脸色。
提出立庙建议的是诸葛亮的老部下,这些人对丞相的感情很深。在这些人看来,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立个庙纪念是理所当然的事。可刘禅听完后,脸上的表情很微妙,没有立即表态,只是说"容朕考虑考虑"。
这个"考虑考虑"一考虑就是好几个月。大臣们等得心焦,一些诸葛亮的忠实粉丝开始着急了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皇帝对立庙这事不太积极。
刘禅为什么拖着不表态?表面原因是按汉朝的礼制,给大臣立庙是有严格规定的。不是想立就能立,得有充分的理由和正当的程序。可深层原因更复杂:刘禅担心诸葛亮的影响力会因为立庙而进一步扩大。几个月后,第一次立庙提议被刘禅正式拒绝了。理由很官方:按照祖制,大臣不宜立庙,丞相已经有了忠武侯的谥号,这就足够表达哀思了。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,可朝中明白人都知道,这是皇帝不想立的托词。
诸葛亮的支持者们不死心。过了一年多,又有人提起立庙的事。这次的理由更充分:诸葛亮不是一般的大臣,而是托孤重臣,对蜀汉有再造之恩,应该享受特殊待遇。而且民间自发建立了一些纪念诸葛亮的小庙,朝廷应该正式认可。
可这第二次提议,刘禅拒绝得更加干脆。这次连"考虑考虑"都没说,直接表示:先帝的意思是让诸葛亮辅佐朕治国,不是让朕拜诸葛亮。现在国家需要的是向前看,不是沉湎于过去。
这话说得很重,等于公开表明了立场:诸葛亮是大臣,朕是皇帝,这个关系不能颠倒。立庙这种事,会让人误以为诸葛亮的地位超越了君臣关系,这是刘禅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两次拒绝立庙,在朝野引起了很大争议。支持立庙的人认为刘禅忘恩负义,诸葛亮为蜀汉付出了那么多,死后连个庙都不给立,这说不过去。反对立庙的人则认为刘禅做得对,君君臣臣,不能乱了规矩。
有意思的是,一些聪明的大臣开始揣摩圣意。既然皇帝明确反对立庙,那就不要再提这个话题了。慢慢地,朝中关于立庙的讨论声音越来越小,这个话题变成了一个敏感词。
刘禅的态度也影响了史官的记录。关于立庙争议的详细过程,史书记载得很简略,显然是有意淡化这个话题。这种做法在当时很常见:皇帝不喜欢的事,史官也不会大张旗鼓地记录。
可民间的记忆是顽强的。虽然官方不立庙,可老百姓心中的诸葛亮依然是那个鞠躬尽瘁的贤相。这种官民态度的分歧,为后世对刘禅的评价埋下了伏笔。
两次拒绝立庙,刘禅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?是政治考量,还是个人情感?这个问题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。
恩怨真相,理性君主的政治算计刘禅两次拒绝为诸葛亮立庙,到底是怀恨在心还是另有深意?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从刘禅后来的行为中寻找答案。事实证明,这位被后世称为"扶不起的阿斗"的皇帝,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精明。
诸葛亮生前制定的很多内政措施,刘禅基本都保留了下来。蜀汉的法制建设、农业发展、军队管理等方面,依然按照诸葛亮的路子走。这说明刘禅对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认可的。
更有说服力的是,刘禅对诸葛亮家族的态度。诸葛亮死后,其子诸葛瞻受到了很好的待遇,不仅被重用,还娶了公主。如果刘禅真的怀恨在心,会这样优待诸葛亮的儿子吗?
在用人方面,刘禅也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。蒋琬、费祎、董允这些诸葛亮提拔的人才,继续受到重用。刘禅没有搞什么"新人新政",而是在延续中求发展。这种做法很有政治智慧。
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刘禅对诸葛亮的政策和人员都比较认可,为什么要拒绝立庙?答案可能就在"政治平衡"这四个字上。
刘禅担心的是什么?担心诸葛亮的影响力会超越皇权。虽然诸葛亮已经死了,可其政治遗产和精神影响依然巨大。如果再给立个庙,让老百姓天天去拜,岂不是要把诸葛亮捧成圣人?
刘禅的政治智慧就体现在这里:既要肯定诸葛亮的功绩,又要避免其影响力失控。给谥号、优待家族、延续政策,这些都是肯定;拒绝立庙、分散丞相权力、重新平衡朝政,这些都是控制。从治国效果看,刘禅的选择是对的。诸葛亮死后,蜀汉又坚持了近三十年。虽然国力不如魏国,可内政相对稳定,没有出现大的动乱。这说明刘禅确实有治国的能力。
有意思的是,刘禅对诸葛亮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变化。刚开始比较克制,后来逐渐放开。到了蜀汉后期,刘禅对诸葛亮的评价已经相当正面了。这种变化说明,时间淡化了政治上的敏感性。
263年蜀汉灭亡时,刘禅的表现也很耐人寻味。面对邓艾的进攻,这位后主选择了投降。有人说这是懦弱,有人说这是理智。从避免生灵涂炭的角度看,投降确实是最好的选择。
回到立庙这个问题上,刘禅的选择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理性计算。在情感和理智之间,选择了理智;在传统和现实之间,选择了现实;在个人好恶和政治需要之间,选择了政治需要。
这样的刘禅,真的是"扶不起的阿斗"吗?也许史书和民间传说把这个人简单化了。一个能在诸葛亮死后继续维持蜀汉近三十年的君主,怎么可能是个纯粹的废物?
两次拒绝立庙,不是怀恨在心,而是政治考量。刘禅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:诸葛亮是忠臣,朕是君主炒股杠杆是啥意思,这个关系永远不能颠倒。从这个角度看,刘禅确实算得上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君主,只是后世的评价对其不够公平罢了。
发布于: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重庆配资网_杠杆配资网_专业杠杆配资开户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