豪族公子的远见与奋斗专业配资平台
在三国那个风起云涌的乱世,各大势力中不乏谋士出谋划策,制定宏伟战略,比如孔明的“隆中对”便是经典之作。然而,在众多三国谋士中,鲁肃却往往被低估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他被刻画成一个过于老实的人物,甚至有些无用的形象,这让大众对他的真正才华认识不足。实际上,鲁肃对东吴重要的军事和外交战略制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甚至可以说是孙权帝业蓝图的关键缔造者。即便是当时风华绝代的周瑜和诸葛亮,也都对鲁肃有着深厚的敬意和情谊。
鲁肃并非江东本地人,他出生于北方徐州临淮郡东城县的一个豪族家庭。幼年时便失去父亲,性格中带着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,既不务农耕,也不务正业,卖掉了家族田产后,用所得的钱财四处游历,广泛交友,慷慨撒币结交天下英才。中国古代的豪门家族中,不乏像鲁肃这样不甘于安稳,热衷于探索的“浪子”。在家族长辈眼中,他无疑是个败家子。
展开剩余87%但这些看似轻率的行为背后,其实蕴含着鲁肃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。他早早预见到天下将要倾覆,尤其是徐州盗贼猖獗,地处战略要地,随时可能爆发战乱,生灵涂炭。在那种情况下,土地难以保全,倒不如换成流动的财富,至少能保证温饱;而结交各方豪杰,则能获取宝贵的情报、声望与人脉,这些都是普通地方豪族所不具备的资源和资本。
年轻的鲁肃绝非短浅之辈,他早已规划好了避难之路,将目光投向长江以南那片沃野千里的江东大地,认定那里是乱世中的最佳避风港。保全家族生命安全是本能,尤其是动辄数百口人的大家族,更需为未来谋划周全。更重要的是,鲁肃心中有更高的抱负,他并不认为只有中原才能成就大业,南方同样有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。在当时,不少有志青年持类似观点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诸葛亮。诸葛亮曾对一位同道游学者感叹:“天下之大,何处不可建功立业?何必死守故里中原?”
毕竟北方人才济济,派系林立,按地域、师承、血缘结成的复杂关系网,让外人难以出头。孔明和鲁肃在志向和眼光上常有共鸣,虽各为其主,却惺惺相惜,经常互相扶持支持。
周瑜与鲁肃
即使是英雄,也往往面临金子难以发光的困境。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,必须遇到几个关键的引路人,才能脱颖而出。在鲁肃结识的众多人物中,周瑜便是这样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贵人。鲁肃虽然家境殷实,却不过是地方豪族,影响力局限于本土,无人引荐,难以更进一步。而周瑜则是东吴集团的支柱人物,他的出身显赫,出身“二世三公”之家,让人联想到袁绍。
周瑜来自扬州庐江郡的名门望族,祖辈两代曾任高官如太尉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,加之他仪表堂堂、风度翩翩,堪称当时最具名望的公子之一。周瑜与孙策关系非同一般,两人同岁,自少年起便情谊深厚。周瑜曾慷慨地将家中一座大宅让给孙家居住,两家关系密切。孙策母亲甚至对孙权说过,“我把周瑜当作儿子看,你要把他当大哥。”
这段紧密的关系背后,是双方互惠的现实考量。周瑜借助孙氏家族的军事力量,实现自己的抱负,而孙氏家族作为普通豪族,长期被本地士族轻视,只有依靠周家的声望,方能更好地招揽人才,巩固统治。后来,周瑜不仅全力支持孙策开创江东基业,在孙策早逝后,更是受命辅佐孙权,成为东吴集团的核心支柱。
可以说,结识周瑜使鲁肃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两人结识的契机源于周瑜向鲁肃借兵粮。鲁家有两个大型粮仓,每个约藏三千斛米。周瑜开口借粮,鲁肃毫不犹豫地慷慨借出一半。汉代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斤,三千斛米约合18万斤,这样的慷慨令出身贵族的周瑜惊叹不已,称赞鲁肃是真豪杰,由此两人结下深厚友谊。
与此同时,鲁肃广泛结交天下英豪的战略效果渐现。庐江名士刘烨致信鼓励鲁肃,认为天下纷乱正是他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。庐江一带局势复杂,有人如郑宝能聚集万人兵马。刘烨的信中虽未直接劝鲁肃投奔郑宝,实则含义是:既然郑宝能聚兵众多,我们这些人更应有所作为。周瑜同样没有忽视鲁肃,极力拉拢他加盟孙氏集团。对鲁肃而言,这成为人生关键的抉择。
当孙策在江东奠定基业后,周瑜极力催促鲁肃归附江东。但鲁肃因未获重用,借故归葬祖母,暂时回到徐州老家。孙权刚继位时广开贤路,周瑜为说服鲁肃下决心投江东,费尽心思。他引用汉代名将马援的话劝说鲁肃:君主择贤臣,臣亦择君,孙权礼贤下士,未来将在东南兴起新势力,辅佐帝业是难得机缘,勿被他人言论干扰。
显然,周瑜对辅佐君主成就大业的前景有清晰预判,也最能打动鲁肃。果然,鲁肃决定再次渡江投效孙权。尽管有张昭等人的排挤,周瑜向孙权极力推荐鲁肃,坚称必须重用这位人才,避免流失。后来,鲁肃劝孙权坚决抗曹的言论正体现出其地位的提升。他坦言,若回乡只可做郡吏,而因周瑜的推荐与孙权的赏识,逐渐成为孙氏集团中坚力量。
可以说,是周瑜为鲁肃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。若无周瑜,便无后来的鲁肃。这不仅是士族与豪族之间的资源互换,更是两位志同道合者的心灵相契。两人虽政见不完全相同,却始终相互信任、推崇。
鲁肃的大战略:从天下二分到三分鼎立
鲁肃的战略构想,随着天下大势不断演变,经历了从“天下二分”到“联刘抗曹”,最终到“天下三分”的阶段性调整。
正如刘备初遇诸葛亮时曾屏退群臣,进行深入谋划,鲁肃也曾获得与孙权单独商谈的机会,提出了宏伟的战略蓝图。有人认为鲁肃的战略是“天下三分”的东吴版“隆中对”,但他最初的设想其实是“天下二分”,这与周瑜的观点基本一致。鲁肃的策略偏重现实,他对孙权的判断如下:
首先,北方曹操势力强大,短时间内难以撼动,因此不可能像齐桓公、晋文公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,称霸中原。
其次,最切实可行的选择是在江东这片沃土发展,同时积极向长江中上游扩张。趁北方局势多变,曹操顾不上南方,迅速夺取荆州。
最终,形成与曹操抗衡的局面,等待良机,一举统一天下,成就帝业。
代汉称帝的言辞虽惊人,孙权心中或许有此野望,却不便公开表达。然而鲁肃一语道破,孙权虽表面平静,心中早已燃起熊熊烈火,认定鲁肃是可托付的良谋。
随着局势演变,“天下二分”策略也被调整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统一北方后,挥师南下欲吞并东吴。此时,鲁肃率先提出主战主张,并且建议借兵刘备,结成孙刘联盟,这标志着他的战略第一次重要调整。
与此同时,诸葛亮也有联合东吴抗曹的意愿。然而双方结盟并非易事,鲁肃面临两个难题:
一是张昭等多数东吴大臣倾向于投降曹操;
二是如何与刘备方面取得联系,建立互信,达成联盟协议。
针对第一点,孙权本意抗曹,却受主和派压力,犹豫不决。最终坚定主战的,是鲁肃与周瑜两人,成为东吴主战派的核心。
鲁肃劝孙权坚定决心时,说出一番感人肺腑的话:“我们都能投降曹操,但主公你不能。我投降还有官职,做个郡守刺史无妨。将军你若投降,哪里还能是你的归宿?”这句话精准击中孙权内心最深的忧虑,显示出鲁肃对君主心境的洞悉。
鲁肃为消除孙权的顾虑,劝他早作决断,无需在意众人异议。不久孙权从鄱阳召回周瑜,听闻坚定主战论后,决定迎战曹操。尽管周瑜对与刘备结盟并不热衷,但周鲁二人在赤壁之战中的配合无间,终成抗曹关键。
关于第二点,孙权派鲁肃出使刘备,试探对方态度。鲁肃的人脉网发挥重要作用,促成双方接触,牵线搭桥。这当中很可能有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牵线搭桥。
鲁肃与诸葛瑾关系密切,二人差不多同时投奔孙权,友谊深厚。诸葛兄弟分隔两地,书信往来频繁,内容涉及各自集团的秘密,显示即便身处不同阵营,兄弟纽带难以断绝。鲁肃初见诸葛亮便称自己是诸葛瑾的好友,迅速取得信任,二人建立长期合作,致力于维护孙刘联盟。合理推测,诸葛瑾早已与诸葛亮沟通协调,为联盟铺路。诸葛亮随后随鲁肃出使孙权,最终促成联盟。
赤壁之战大胜后,鲁肃的天下三分战略最终成型。他主张趁刘备尚未稳固其他领地前,将荆州南部借给刘备,扶持其成为曹操和孙权之外的第三方势力。严格来说,借出的荆州指的是江陵或南郡,而非整个荆州。
鲁肃分析道:荆州人心未定,东吴短期内难以完全掌控,不如借力扶持刘备,令其成为抗曹屏障。周瑜对此持谨慎态度,认为此举“养虎为患”。最终孙权采纳鲁肃建议,这既使东吴能腾出手来加强岭南统治,也巩固了与山越部族的关系,天下三分局面逐渐成形。
曹操听闻此计,震惊至极,甚至笔落地面。日本学者渡边义浩评价鲁肃的三分战略比诸葛亮的方案更为现实,其针对的曹操尤其能体会其杀伤力。
最后的苦心维持
虽然周瑜对刘备怀有戒心,不赞同鲁肃扶持刘备的意见,但他临终前写给孙权的信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不甘。他指出北方曹操贼心不死,寄寓于刘备的势力无异于养虎为患。尽管政治见解不同专业配资平台,他依然高度评价鲁肃,称其“忠烈,临事不苟”,堪当大都督之职,推荐他继任。周瑜的临终寄语中满是对鲁肃的敬重和信任,直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重庆配资网_杠杆配资网_专业杠杆配资开户观点